健康科学汇»论坛 游客分区 游客专区 查看内容

0 评论

0 收藏

分享

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



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——冠心病、缺血性心脏病,

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,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,以及血栓形成,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、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。

冠心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。全球前五位疾病负担中,

冠心病在男性为第2位,在女性为第3位—WHO(2009)

近40年,发达国家冠心病在减少,但中国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,由于人口老龄化、社会城市化及生活方式变化,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不断上升。

WHO将冠心病分为5型(1979年)

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;

②心绞痛;

③心肌梗死;

④缺血性心肌病;      

⑤猝死。

典型心绞痛的特点:

1、诱因

常由于体力活动、情绪激动、饱餐、寒冷或心动过速而诱发。

也可发于夜间。

2、部位及放射部位

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/心前区,

常放射至左肩、内侧臂至小指及无名指,或至颈部、咽部、下颌骨。

少数可放射于其他不典型部位或放射部位疼痛更显著。

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、界线不清。

典型心绞痛的特点:

3、性质

压迫、紧缩或发闷,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,疼痛可轻可重,重者伴焦虑、冷汗。疼痛发作时患者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, 直至症状缓解。一般针刺样或刀扎样疼痛多不是心绞痛。

4、持续时间及缓解

疼痛出现后,常逐渐加重,1~5分钟而自行缓解,偶尔可长达15分钟,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。

急性心肌梗死

在有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中,

大约1/3~1/2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。

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差异极大,

有1/3的患者,发病急骤,极为严重,未及医院就已死于院外;另有1/4~1/3患者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很轻未就诊。

急性心肌梗死其突出的症状

胸痛,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,呈压榨性或绞窄性,

难以忍受,患者有濒死感,烦躁不安;

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,

持续时间持久,多在半小时至几个小时或更长,

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,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剂。

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、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学的升高,一般并不困难。

对无急性心肌梗死病史,也无典型心绞痛的患者,需要综合冠心病危险因素、年龄、性别、临床病史,其他心脏病的排除等方面综合考虑,但确诊需要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解剖学依据。

目前,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,仍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。近年来,多层螺旋CT(MSCT)冠状动脉成像,日益成为冠状动脉检查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。

临床上,通常冠状动脉狭窄程度≥50%的患者,进行运动可诱发心肌缺血,故一般将≥50%的冠状动脉狭窄称为有临床意义的病变。

二、冠心病流行病学

1990年以来,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,

心血管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比均居首位。

全国33个省监测资料显示,

2013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372.24万,比1990年增加46%,

其中缺血性心脏病、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

分别增加91%、       143.3%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18%。

根据生命损失年估计,

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,是我国人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。

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,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,

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低,而卒中发病率较高,

总趋势为北方高于南方。

近年来,

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仍在增高,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有所下降,

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持续增高,且中青年男性增幅较大。

根据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》,

目前主要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.9亿,

其中高血压2.7亿,卒中1300万,冠心病1100万。
三、冠心病危险因素

(一)高血压

(二)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

(三)超重和肥胖

(四)糖尿病

(五)生活方式

(六)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

(七)其他

(一)高血压

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

收缩压/舒张压增高,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。

血压愈高,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,

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愈高。

美国一项研究表明,

血压>160/90mmHg者,冠心病患病率高2.3倍;

舒张压>94mmHg者,患病危险性比正常血压者高3.6倍;

高血压患病年龄越早,以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。

心力衰竭、缺血性脑血管病、冠心病和间歇性跛行4种

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,均随血压升高而增加。

(二)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

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。胆固醇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,

LDL-C为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,

HDL-C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。

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早,

今后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多。

(三)超重和肥胖

肥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。

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。

国外有一项研究显示:体质指数每增加10%,

则血压平均增加6.5mmHg,血清胆固醇平均增加0.48mmol/。

35~44岁男性体质指数增加10%,其冠心病危险性增加38%,体重增加20%,冠心病危险性增加86%。

(四)糖尿病

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2~4倍,

且病变更严重、更广泛、预后更差、发病年龄更早。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。

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,患冠心病的机会较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高一倍。

(五)生活方式(吸烟、饮食、身体活动)

1、吸烟

烟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,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,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。

一氧化碳造成的缺氧,

可损伤动脉内膜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。

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,存在剂量-反应关系。

戒烟者较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低。

戒烟时间越长者,冠心病死亡率也越低。

2、饮食

冠心病高发地区人们的饮食中往往富含脂肪,

尤其是肉和乳制品。

植物油和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,

有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。

膳食纤维有降低血脂的作用。

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较高,

但近年来,膳食中脂肪比重正在逐步上升,

膳食纤维正随着食物加工的精细程度的增加而减少。

3、身体活动

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,

身体活动及体力劳动强度趋向减少及下降,

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。

缺乏身体活动的人,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.5~2.4倍。

(六)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

冠心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,联合危险因素越多,动脉粥样硬化或发生合并症的可能性越大。

有研究显示,具有三种主要危险因素的个体。

(七)其他

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,

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。

精神紧张、忧虑、时间紧迫感等

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还不明确,

但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,可诱发其急性发作。


回复

举报 使用道具

全部回复
暂无回帖,快来参与回复吧
admin
管理员
主题 119
回复 44
粉丝 0